特发性黄斑部前膜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5%~12%,80%以上患者的年龄超过5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增高趋势50岁为2%,75岁提高到20%。20%~30%的患者双眼发病,但多数双眼临床表现程度不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玻璃体后脱离:临床所见原发性黄斑前膜绝大多数(80%~95%)发生于玻璃体后脱离之后,此符合老年性玻璃体变化的规律,故多见于老年人。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由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作用拉松了视网膜内界膜刺激了视网膜表面的星状细胞,使之能透过受损的内界膜向视网膜内表面迁移;另一方面,视网膜表面由于失去玻璃体附着后,有利于视网膜表面细胞增殖并向黄斑区迁移。再者玻璃体后脱离后,残留于黄斑部表面的薄层玻璃体后皮质及其中的玻璃体细胞,促使视网膜表面细胞向黄斑部迁移和滞留。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细胞迁移:用免疫组化及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方法,对黄斑前膜的细胞及细胞外成分作了分析研究。在原发性黄斑前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是Müller细胞,它们可穿越完整的内界膜。其次是色素上皮细胞可能具有穿越无孔视网膜的能力,或通过周边部细微裂孔向视网膜内表面迁移另一些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原纤维母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透明细胞周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来自视网膜血循环,有的属于玻璃体内自身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如fibronectine、vitronectine和thrombospondine等)来自血-视网膜屏障破损处的血浆或由迁移至视网膜表面的色素上皮合成视网膜前细胞通过这些物质相互连接并形成纤维性膜组织,其中的肌原纤维母细胞的收缩可引起膜的收缩,从而牵引视网膜,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根据引起前膜的原发性眼病及构成前膜的细胞成分不同,继发性黄斑前膜大致可分成2类: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其复位手术操作(如电凝、冷凝或光凝,术中或术后的出血或葡萄膜反应等)引起,称为黄斑皱褶(macular pucker)。它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率高达50%以上常在术后数周至数月发生此类前膜组成以色素上皮细胞为主来自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穿过视网膜裂孔移至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形成黄斑前膜的危险因素是: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①患者年龄较大。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②术前视网膜条件差如视网膜全脱离,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明显,出现视网膜固定皱褶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③术前或术后有玻璃体积血。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④穿刺或切开巩膜脉络膜放液,尤其多处放液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⑤术中使用,尤其大范围、过量电凝冷凝或光凝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视网膜血管病、炎症或外伤等均可继发黄斑前膜。其他眼病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葡萄膜炎、Bechet病、Eales病、玻璃体积血Von-Hippel病眼内肿瘤、眼球外伤、眼内容物炎等也可引起。由于原发眼病不同,前膜的细胞成分不尽相同例如炎症性者以炎症细胞常见伴以上皮或神经胶质细胞。
鉴于原发眼病的存在继发性黄斑前膜影响视力的程度常难以判断。而且大部分病眼前膜的发展缓慢,后期常处于稳定状态,玻璃体后脱离不多见,且约40%存在黄斑囊样变性。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虽然玻璃体后脱离与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关系密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病人发病时不存在玻璃体后脱离。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关系尚需探讨。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细胞移行与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发生发展 一般认为神经胶质细胞来源于视网膜内层,经内界膜的破损处移行到视网膜内表面,并沿视网膜表面增生,向四周移行。从解剖学角度看,视盘和大血管表面的内界膜比较薄弱容易产生破口,为神经胶质细胞的移行提供通道。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增生的黄斑前膜组织直接与内界膜破裂处相延续,证实了这一理论。
黄斑前膜的另一细胞构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向视网膜内表面移行: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经过亚临床型视网膜裂孔或自闭性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内表面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由神经胶质细胞转化而来。
(3)玻璃体内各种理化因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趋化作用,使之完成跨视网膜迁移。在玻璃体腔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形态改变,通过细胞变形作用,由视网膜外层移行到视网膜内表面。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又能释放趋化因子,吸引星形胶质细胞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此外视网膜内表面也有可能存在静息的原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被各种因素激活。但这些推测均无明确证据。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特发性黄斑部前膜造成的视网膜病理生理改变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证实,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内细胞成分的收缩,导致视网膜受牵拉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前膜。黄斑前膜的收缩对视网膜造成的牵引力主要在切线方向,所以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几率较小。如果黄斑前膜形成的同时伴有玻璃体黄斑牵引,则容易产生黄斑囊样水肿,甚至板层黄斑裂孔。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黄斑中心凹被牵引,将发生变形、移位。黄斑周围小血管被前膜牵引、压迫,产生扩张变形、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血流速度降低等,将导致血管渗漏、出血斑等现象临床上可出现视物变形、扩大或缩小、视疲劳等症状。
视功能受影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混浊的黄斑前膜遮挡中心凹;②黄斑区视网膜受到牵引而变形;③黄斑部水肿;④由于黄斑前膜的牵引导致局部视网膜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黄斑前膜的类型相关,如果黄斑前膜比较薄95%的患眼可以维持0.1以上的视力,通常在0.4左右。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体征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眼部改变主要在眼底黄斑部。多数病例伴有玻璃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后脱离此外,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多发生于老龄人群,常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或晶状体核硬化。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在疾病早期,黄斑前膜为一层透明的膜组织,附着在视网膜表面,表现为后极部一些区域呈丝绸状、闪烁或漂移的视网膜光反射。下方局部视网膜略水肿变厚,有时用裂隙光斜照可见到视网膜表面大血管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上的投影。此时,黄斑中心凹一般未受侵犯,多不影响视力。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当黄斑前膜组织增厚、收缩时,可牵引视网膜使其表面形成皱褶。这些皱褶形状不一,可以表现为纤细的线状条纹,由1个或多个中心放射状散开;也可以表现为不规则排列的宽带状条纹。增厚的黄斑前膜逐渐由早期的半透明状变为不透明或灰白色,呈团状或条带状爬行于视网膜表面。有时可见这些条带离开视网膜悬浮于玻璃体后间隙内,或呈桥状黏着在远处的视网膜表面。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视网膜受到牵引后,可见视盘颞侧血管弓的小血管变形扭曲,甚至血管弓向心性收缩,黄斑无血管区面积减小。晚期视网膜大静脉可变暗、扩张或变形。有时黄斑区视网膜还可见细小的棉絮斑、出血斑或微动脉瘤。如果黄斑前膜偏中心,其牵引将导致黄斑区移位。如果增厚的黄斑前膜不完整,可形成假性黄斑裂孔(pseudohole),缺损的部位呈暗红色外观(图2)。多数黄斑前膜都局限在视盘和血管弓范围内,极少数病例可超越血管弓,甚至达赤道部。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并发症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黄斑前膜增厚可以造成视网膜变形水肿、小出血斑、棉絮斑及局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手术: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视力在0.1或以下,不伴随永久性黄斑损害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视力0.4以上,但有严重的复视、视物变形等症状(要求更好的视力效果的患者,可由熟练的术者尝试手术)。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视力较好,但荧光造影显示已有荧光素渗漏或黄斑部水肿。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视网膜脱离术后的黄斑前膜应待其稳定,无活动性收缩后方可手术
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预后一般较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术前已经存在的黄斑不可逆损害、明显的视力下降和(或)视物变形等症状的出现及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膜的厚度、膜的形态特征、手术过程中有无损伤、膜的残留程度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本站词条内容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yx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