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疾病库    临床症状    普外科    腹部症状   

腹直肌鞘内血肿

概述

  腹直肌位于腹白线(腹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整个包裹在内。腹直肌有3~4个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黏着,而与腹直鞘后层不黏着,腱划处有血管。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在腹直肌鞘内沿腹直肌后面下降。腹壁下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最后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后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下因素可能是造成腹直肌鞘内血肿的原因或诱因。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解剖因素 腹直肌鞘内动脉曲折,腹直肌下部由坚强的肌胞膜包绕,而动脉分支进入肌肉以前又有较长一段距离,腹直肌后鞘下方海氏三角区为薄弱之点,对腹壁血管的保护支持作用均较差,当肌肉强烈收缩时,此处血管易被撕裂,成为发病的局部解剖因素。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创伤。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肌肉变性或肌炎。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患有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变性。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5.肥胖者腹直肌张力低下。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6.妊娠妇女雌激素的影响,加之分娩时腹肌过度收缩。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7.长期服用抗代谢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凝血药之影响。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二)发病机制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腹直肌处血管因某种因素发生破裂时,由于腹直肌腱索与前鞘黏合从而阻止血液向纵轴发展,在局部形成血肿。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症状体征
  当咳嗽、呕吐或腹肌强力收缩后出现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包块,包块通常局限于一侧腹直肌肉,不越过中线,血液渗入肌肉内使肌肉变硬,成腊肠样肿块,可触到不能移动的触痛性肿块,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若血肿向下延伸超过Douglas半环线,积血可沿腹膜外组织扩散而引起下腹部腹膜刺激征。

  1.病史 详细询问有无外伤史;有否降压药、抗凝药、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史;有无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有无刺激下腹肌肉收缩的因素及发病过程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临床特点 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女性多于男性;恶心、呕吐伴发一侧腹部包块,包块触痛、固定,形似腊肠样,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辅助检查 提示局部有血肿的可能。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检查化验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中性白细胞一般无变化。

  1.影像学检查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腹部X线:侧位片可显示出腹直肌增宽的影像。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B超或CT扫描:可发现肿块位于腹壁腹直肌内,密度偏低,界线清晰,与腹腔不相。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腹壁穿刺 不能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时,可行腹壁穿刺,局部吸出血样液体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急腹症相鉴别,如阑尾穿孔、溃疡病穿孔、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腹内损伤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治疗

  发病24h内,如能排除腹内脏器伤,可行保守疗法,局部可用冷敷及加压包扎、同时治疗原发病。如对本病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可免除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术。若不能排除,可做腹腔穿刺或灌洗帮助鉴别,但如血肿不断扩大,仍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结扎出血之血管;遇有渗血者,可放置引流条,24~48h后拔除。术后注意腹壁的保护并注意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若证实并非腹壁血肿,则进腹进一步探查。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术后应注意腹壁的保护。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本站词条内容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yxbaike.co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副神经损伤与卡压    下一篇 感染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