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鞘内血肿
腹直肌位于腹白线(腹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整个包裹在内。腹直肌有3~4个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黏着,而与腹直鞘后层不黏着,腱划处有血管。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在腹直肌鞘内沿腹直肌后面下降。腹壁下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最后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后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下因素可能是造成腹直肌鞘内血肿的原因或诱因。
1.解剖因素 腹直肌鞘内动脉曲折,腹直肌下部由坚强的肌胞膜包绕,而动脉分支进入肌肉以前又有较长一段距离,腹直肌后鞘下方海氏三角区为薄弱之点,对腹壁血管的保护支持作用均较差,当肌肉强烈收缩时,此处血管易被撕裂,成为发病的局部解剖因素。
2.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创伤。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肌肉变性或肌炎。
4.患有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变性。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5.肥胖者腹直肌张力低下。
6.妊娠妇女雌激素的影响,加之分娩时腹肌过度收缩。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7.长期服用抗代谢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凝血药之影响。
(二)发病机制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腹直肌处血管因某种因素发生破裂时,由于腹直肌腱索与前鞘黏合从而阻止血液向纵轴发展,在局部形成血肿。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病史 详细询问有无外伤史;有否降压药、抗凝药、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史;有无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有无刺激下腹肌肉收缩的因素及发病过程等。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临床特点 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女性多于男性;恶心、呕吐伴发一侧腹部包块,包块触痛、固定,形似腊肠样,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
3.辅助检查 提示局部有血肿的可能。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影像学检查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腹部X线:侧位片可显示出腹直肌增宽的影像。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B超或CT扫描:可发现肿块位于腹壁腹直肌内,密度偏低,界线清晰,与腹腔不相。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腹壁穿刺 不能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时,可行腹壁穿刺,局部吸出血样液体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本病预后良好,术后应注意腹壁的保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本站词条内容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yx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