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网  > 所属分类  >  病理学   

红线病

动植物都会得红线病。本词条介绍2种红线病。
1·虾红线病
2·草坪红线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虾红线病

红线病红线病
在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是仔虾的"红线病",即使刚得病症状也十分明显,虾苗很难卖出,并影响整个育苗场的虾苗销售。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线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线病"的发生,并且在2006年的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首次治愈了患"红线病"的仔虾,结束了"红线病"不可治愈的历史。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刚发生"红线病"的育苗池,患病仔虾早期就出现红线症状,首先病虾腹部神经变红,形成一条纵贯腹部的红线,产生明显的"红线病"症状,病虾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随着时间的延长,虾体瘦弱,"红线病"病虾越来越多,体色由晶莹透明变为红色,病虾基本不发生大量的死亡,大都被正常虾吃掉,吃掉病虾的正常虾也被感染成"红线病"。此病在仔虾培育阶段出现,不受仔虾规格的影响。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发生条件

红线病红线病
"红线病"的病原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主要发生在仔虾阶段,属非暴发性传染性疾病,有人认为是细菌病弧菌等),有人认为是病毒病,还有人认为是真菌病和虾苗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所产生的应激反应,但使用抗细菌、病毒和真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基本没有疗效,应激反应不应该具有传染性,所以笔者认为是由于以下几点的综合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池内环境恶化。仔虾时密度大于15万尾/立方米,每天必须保持1~1.5倍的换水量,否则因仔虾的摄食量大、代谢废物多,池内的环境容易恶化,从而容易发生"红线病",如果赶上阴雨天或池水处理不及时,换水所用海水质量差和换水量不足,则更容易发生"红线病"病害。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仔虾的营养不足,虾体虚弱。日本对虾的仔虾非常贪食,育苗场为节约投入往往投喂不足、饵料质量差或不适口,造成仔虾营养不足、虚弱,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红线病"的发生。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育苗池内环境变化剧烈,大规格仔虾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所致。主要发生在降盐和降温的时候,降盐和降温的幅度过大,造成仔虾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停食、虚弱,从而引发"红线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传染发病。与发生"红线病"的池子共同使用观察、换水、温度计盐度计等工具,从而造成"红线病"的传染。如在出售虾苗时买虾苗者往往拿着捞海和观察工具一个池子一个池子地看虾苗质量,这很容易造成"红线病"在育苗场不同池子间的传染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5.没有按时用抗细菌、病毒及真菌药物进行预防。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预防措施

"红线病"关键在预防。针对以上发病的原因,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红线病红线病
1.保持育苗池内水质优良。育苗用水进行彻底消毒后使用,加大换水量。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加强营养使仔虾强壮。由于日本对虾贪食、生长快,应采用"勤喂多喂、混合投喂"的培育方法,这时应以卤虫成虫为主,每天再加喂2~3次高能量的配合饵料,以虾片为主,尤其是黑虾片,仔虾强壮并且显得干净漂亮,易于销售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防止育苗池内环境变化剧烈,大规格仔虾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在升降盐和降温的时候,升降盐和降温的幅度不能过大,以免造成仔虾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如停食、虚弱,从而引发"红线病"。降盐的幅度控制:当池中海水比重大于5时,每天降幅不超过4;在5以下时,每天降幅不超过2。升降温的幅度:每天升降温的幅度不超过1℃,快速降温时不超过1.5℃。在整个过程中,降温和降盐分开进行,尽量不同时进行。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4.育苗过程中,育苗工具要每天消毒一次,育苗池工具专用,不允许混用。每个即将卖苗的育苗池单独准备一个看苗的白盆,以供买苗者使用。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5.及时进行药物预防。在育苗过程中,任何操作对仔虾都有损伤,应及时进行预防,药物有日本产上野黄药、聚维酮碘、含氯消毒剂等,使用浓度为(0.5~1)×10E-6;也可使用氟乐灵(0.5~1)×10E-6,单独使用此类药物预防效果差,应与抗真菌类药物交替使用,主要是高锰酸钾0.5×10E-6。通过这种预防措施,可以基本上防止"红线病"的发生。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治疗措施

红线病红线病
育苗池一旦发生"红线病"应马上治疗,但因病原不明,用药往往具有盲目性。笔者从"红线病"的特性认为,此病是由于病原、环境、营养、仔虾本身体质等综合作用而发生的,因此主要使用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1.池中水体用药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主要使用上野黄药、聚维酮碘、含氯消毒剂等,使用浓度为1×10E-6,和高锰酸钾0.5×10E-6混合使用,每8小时一次,连用三次,可以有效地治疗此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及时投喂药饵,恢复仔虾摄食。恢复摄食最为重要,投喂仔虾喜食的用消化整肠剂浸泡的高质量黑虾片,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改善育苗池内环境。用水质优良的等温等盐水给患病池换水。给仔虾池子创造适宜的环境,有利于仔虾的恢复。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采用这三种治疗措施,笔者治愈了患"红线病"的仔虾,患病仔虾可正常蜕掉红壳,腹部红线消失,体色变为正常的晶莹透亮,胃和肠道饱满,活力恢复。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草坪红线病

红线病红线病
红线病又叫粉红斑病,是一种草坪病害。 早熟禾、匍匐剪股颖、草地早熟禾、黑麦草、细叶羊茅、狗牙根。红线病发生在生长缓草坪草上的一种病害。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症状   
红线病很容易辨认,它在叶片或叶叶鞘上有粉红色子座。在早晨有露水时,子座呈胶状或肉质状。当叶干时,子座也发干,呈线状,变薄。从远处看,被侵染的草坪呈现缺水状态,从近一点距离看,它象是有长孺孢叶斑病菌,直接在草坪上。特别是在紫羊茅上,该病与核盘菌所引起的银元斑病相似。仔细观察叶片,呈现粉红色子座。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发生   
病菌以子座和休眠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存。在温度低于 21℃潮湿条件下发病。在春、秋有毛毛雨,是发病的严重时期。病害是由于子座生长由这株传到另一株而扩展。当子座破裂,它能被风带到很远的地方;它们也能通过刈割设备进行传播。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防治

红线病红线病
 (1)栽培技术:在春天,草坪生长缓慢是由于缺少氮肥,而不是低温。所以,最明显的办法是在春天施氮肥。秋天,在冷型草带,红线病严重的地方,镰刀菌斑块病也严重。增施氮肥,减轻了红线病,而加重了镰刀菌斑块病。另外,在这一地区灰雪霉病和干燥病是大问题。在这些地区增施氮肥,将使草更鲜嫩,而且随之而来的是更感染灰雪霉病和干燥病。由于伏革病菌红线病既不像镰刀菌斑块病灰雪霉病那么严重,又不像干燥病那样自毁。所以,在夏末应按照好的施肥计划使用氮肥。最后施用氮肥的日期是可变的。但必需使草在下雪前有足够的时间锻练得更耐寒。然后再考虑使用合适的杀菌剂来防治伏革菌红线病。而当前有很多杀菌剂对该病有效。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2)抗病品种:关于对伏革菌红线病的抗性品种没有确切的资料报道。因为它是一种通过栽培技术和杀菌剂很容易防治的病害。单独为防治伏革菌红线病而挑选抗病品种是不实际的。对于草坪病害,要选择抗病品种,是要选择对大多数地区有抗病害的品种。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3)化学防治:高水平管理的草坪,在秋天或冬天需要某些类型的化合物予以防治。这是很必要的。因为生长后期施用氮肥,能减轻伏革菌红线病,而使更严重的病害,镰刀菌斑块病和灰雪霉病的严重度增加。秋天施氮肥,会使草坪在结冻前旺盛生长,在冬天造成干枯,而使草坪造成严重损失。在凉爽天气里,秋末的几周冷雨天气,能限制草坪顶端生长,在这种条件下,使用适量氮肥甚至超量氮肥对顶端生长会有一些刺激。为防治草坪草严重损失,需要用杀菌剂来处理。防治伏革菌红线病的杀菌剂有:百菌清、放线菌酮、放线菌酮加福美双。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相关词条

亨廷顿病 棘球蚴病 恋爱病 湿热病 空调病 潜水病 白点病
染色体病 电热毯病 滴虫病 疥癣病 月子病 麻风病 肥胖病
血吸虫病 视网膜病 红线病 溃疡病 昏睡病 萎蔫病 口蹄病
线粒体病 肺吸虫病 气喘病 角膜病 卟啉病 恙虫病 糙皮病
旋毛虫病 犬瘟热病 麻将病 钩体病 带下病 舞蹈病 罗汉病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参考资料

(1)http://www.foodqs.com/news/alibaba/info.asp?id=1533533&zt=zx
(2)http://nhjy.hzau.edu.cn/kech/zwbl/Phytopg/tddes/disdiag/disview.asp?page=14

医学百科网 | YxBaike.Com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请遵医嘱或咨询医师。
本站词条内容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yxbaike.co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红皮病    下一篇 红色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