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亦一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1月11日,防疫“二十条”出台;
12月7日,防疫“新十条”出台。
在一系列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中,属于核酸和健康码的抗疫时代终将落下帷幕,而另一个充满挑战的“后疫情时代”随之而来。
从客观来讲,这一切是该“应运而生”了。但从情感上来讲,抗疫三年以来,这一次防控策略的“大转弯”,似乎比预想中来得“更快”,步子也比预想中迈得“更大”。
对此,多名专家表示,随着防控措施的放宽,未来一到两个月,国内或将面对大规模的疫情冲击。
那么,立足现实,措施放宽之后,对于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疫情冲击,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医院:或将历经“至暗时刻”
12月6日,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讲座中发表观点称:“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毫无疑问,当感染人数高位增加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一定是医院。
这一点,其实已经在印证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消息,近日,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因有医护确诊阳性停诊。
近期,各地不少医院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北京、石家庄、广州等地,不少医院的医生、护士、护工或患者都出现了阳性病例。
据“八点健闻”了解,至少在北京,医疗挤兑已经出现。感染等各种原因导致居家隔离不能上班的医务人员越来越多,不少医院工作已经开始应接不暇。
一位北京的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护士告诉“第一财经”:“急诊抢救室病人爆满。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结果发现是阳性。”此外,12月7日,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其他科室的护士,都被紧急抽调到急诊部去支援,随后他们又被派去了发热门诊,“现在我的心态就是,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被叫去执行紧急任务,也随时可能被感染。”
抽调其他科室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这是很多医院解决当务之急的首要选择。这些从医疗大V @协和医院Do先生 和@烧伤超人阿宝 微博中可以看出来。
图源:微博截图
另在阿宝某条微博下的评论区,一位网友表示:自己的爱人在垂杨柳医院,当前部分科室已经带病上岗,阳性医生管理阳性病人。
图源:评论截图
针对此问题,医脉通也采访了多位一线医生,其中不少医生表示,自己所在医院发热患者增加,门急诊压力山大;科内医护感染逐渐增多,科室正常运行存在不小挑战。
因此,当前大量涌进医院的病患一旦引发大范围院感,以及由此造成的医护人员短缺,是医疗机构从业者目前最担忧的问题。
然而,以上如果说是可以预知的担忧,那还有个心理准备。但据网友曝料,逐渐放宽之后,又有一些“魔幻戏份”在医院上演——
据医疗大V@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发微博称:某病房符合流程收进来一个手术患者,第二天阳了,然后同屋的另一个患者要求索赔,病房的其他患者要求加强防护下做手术,每台手术之间要消杀手术室一小时,并且都要求单间。
所以有的医院入院时开始签风险同意书了。
图源:微博截图
这样的事情,应该不是个例。
因此,从医院层面或是医护本身而言,“新十条”之后,历经一段时间的“至暗时刻”可能是必经之路,只不过存在程度上的轻重而已。
都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那么,在这个现状之下,如何能够更快的走出“至暗时刻”?
我们需尽快从“至暗”走向“光明”
12月8日,“华山感染”公众号发布了张文宏教授审核的《抗新冠策略千万条,核心就一条: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
其中表示:应对新冠的方案千万条,核心问题就一个,我生病了要去医院吗?围绕着这个问题,很简单,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
因此,理智来讲,如果那99.5%的人能够正确对待病情,不去医院挤兑医院资源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所说得一样,“感染新冠并不可怕。把老百姓的恐慌心理打消了,就不会发生医疗挤兑。”
可问题是,疫情三年,老百姓的恐慌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烟消云散的。
因此,后续还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通过科普、通过真实数据呈现等方式来让大众尽快建立正确认知。
然而,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疫情冲击,压力不仅来源于大众的恐慌,也源于一部分人的“无知”。
据不少自媒体发文称:某些医院的急诊科门口,已经有家属大声的吆喝着:“到处都放开了,就你们医院非得查验核酸,你们就是想挣那个核酸钱”。后边有人随声附和着,甚至还有人吵着要往里挤!
他们大抵是没有意识到:医院作为抗疫的重点区域,它要尽可能的维持功能,而不能成为病毒超级传播中心。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4 号》明确:
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做好门诊预检分诊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平台、现场出示等多种方式,查看就诊患者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门诊区域要划分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分别接诊相应患者。对于急诊就诊患者不得以没有48小时核酸结果为由影响救治。有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直接进入急诊诊疗区域,无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的,在急诊缓冲区域接诊,同时查抗原和核酸。对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抗原或者核酸检测并开展相应诊疗服务。
医院作为特殊人群集中的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特别是对于“高风险重点人群”而言,引发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对于这些无理取闹的人,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没有脑子还是没有心。
当然,避免医疗挤兑的发生,只有大众的“改变”往往是不够的,国家也一直在想法设法:
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我们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
2.指导各地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
3.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4.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
5.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下图可见详情)
图源:网页截图
这一次,“冲锋”在前的依旧是我们的医务人员。
终是医务人员抗下了所有
三年前的武汉是这样。
三年后的今日亦是这样。
按照专家测算,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作为医务人员,因其工作性质决定,情况不容乐观。
正如某院领导说的:“接下来,医务人员会大面积感染,你们要保护好你们自己。”
图源:网页截图
然而医护被感染后,并不像普通人,顾好自己和家里人就行,他们的背后问题重重:
1.被感染后,他们能不能休息?
2.如果休息了,会不会加剧医疗资源的短缺?
3.发生院感怎么办?
4.由院感引发的新冠重症死亡怎么算?
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一旦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也应该遵循新十条有关的要求,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可以选择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的方式。
但立足现实,医务人员向来是不饱和的。如果此时发热病人增加,而临床医护减少,医院运转难免吃力。因此,已有不少医院通知院内阳性医护继续上班,亦或是密接医生直接上班……
图源:网页截图
那么,此番操作必然涉及“院感”问题——
12月5日,成都发布了一则《关于优化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措施的紧急通知》,该文件提出,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如因接诊救治涉疫风险人员、阳性患者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的,不纳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监督管理范围,并做好医疗救治和关心关爱相关工作。
感染阳性不纳入院感监管范围!这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莫大的理解和关怀,但令人沮丧的是,目前好像也只有成都市发布了这样一则通知。
不过,还有更加令人沮丧的事情。看下图:
提出不能闭环管理,停发半年工资;除癌症患者、术后正在治疗中的人员,其余必须上岗。基层医疗机构院长无权给假。此规定,即日实施……
他们好像什么都考虑到了,但唯独没有考虑到医生也是人,不是机器。
疫情三年,一直在苦苦支撑的医务人员有些寒心啊!
另外,联系现实,再说一下当下或之后可能面临的困境吧!当前,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大,那么,如果医护阳性,造成院内感染,他们会不会被投诉,会不会被追究责任?往更重的想,如果由此引发了新冠重症患者病情加重亦或是死亡,那该怎么划分责任?再转换一个思维,如果患者阳性了,造成院感,其他患者由此索赔该如何应对?
这些应该是要得到医院或上级部门的明确指示。不然,医务人员的压力实在太多的,不仅来源于自身的感染风险,家人的安全性问题,而且还要担忧自己阳性之后所带来的麻烦,亦或是说承担不该有的责任……
希望这一次的摸索前进中,可以稍微多一点的考虑到医务人员的困境。因为在这场“战疫”中,他们始终是“冲锋陷阵”的人,他们应该也值得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