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结果:胆囊癌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管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5位。本病多见于60~70岁老年人,男女之比约1∶3,80%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癌多起源于胆囊底部和体部,其组织病理学90%为腺癌,恶性度高,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5%~12%,总体疗效很差。
CT表现
1. 肿块型:表现为胆囊区较大的不规则软组织块影, 边缘模糊, 呈等或稍低混杂密度, 胆囊大部或全部被肿块填充。
2. 结节型:起自于胆囊壁,突向腔内的结节状或乳头状软组织影, 表面欠光整, 单发或多发, 以广基底附于囊壁伴周围囊壁浸润增厚。
3. 壁厚型:胆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 内壁不光整。
4. MR:病灶在T1WI上信号低于肝实质, T2WI信号高于肝实质。
5. 三期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持续强化的特点,多为CT值渐进性增加。
6. 伴随征象:
①约80%患者邻近肝脏受侵,肝胆界面消失;
②肝门及胰头周围淋巴结转移;
③肝内或/和肝门部胆管扩张;
④肝脏转移。
本例特点及鉴别
特点:
①女性患者,66岁,反复右上腹疼痛2月余。
②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增厚的胆囊壁上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T1WI病灶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信号高于肝实质。
③三期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中度强化,坏死部分不强化。
④强化的黏膜线破坏、不完整;胆囊内壁不光整。
⑤门、腔静脉之间可见一明显肿大淋巴结,强化时相与胆囊病灶相仿,并见坏死。
鉴别:本例主要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鉴别,有三点可作鉴别,
①本例黏膜线破坏及胆囊内壁不光整;
②囊壁上无典型的多发低密度结节(此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特征性表现)。
③门、腔静脉之间可见转移性淋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