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依靠自己的专业医学知识科普,收获无数粉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互联网平台,穿着白大褂的到底是不是真医生,让人难以辨别。
7月10日,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对“自媒体”管理的13项要求,其中有些要求涉及医疗卫生。
如《通知》中的第2项要求,强化资质认证展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对未认证资质或资质认证已过期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暂停提供相应领域信息发布服务。
第12项要求,严格违规行为处置。对未通过资质认证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发布的“自媒体”,应当采取取消互动功能、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
医疗太特殊,与每个人的健康利益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各大平台加大了对于医疗违规用户的清理。
例如,据某平台发布的医疗违规用户治理公示内容显示,在2023年3月,该平台共清退15个非合规医生的职业资质认证,对4884名违规医生人设账号进行限流和私信禁言,对6571个无资质的医生人设账号进行昵称简介重置;在内容上,对14.47万篇违规医疗健康笔记进行下架、限流处置,并对52万篇笔记进行风险贴条提示。
一个平台中,医疗违规用户和相关内容就有如此之多,可以想象整个互联网平台中此类用户和内容到底有多多。
而上述《通知》的发布,也进一步说明网信办对于相关职业资质认证是非常重视的。各大平台将来势必会开展多轮次医疗专项治理。
有媒体评论认为,网信办针对“自媒体”提出强化资质认证的要求,不仅能遏制医疗违规乱象的发生,还会让消费者对于有所属领域标签的专业化红人(如皮肤科医生的标签),有更为直接明了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创造了良好的种草和被安利、科普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有助于“自媒体”的健康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