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病因 迄今未明。除浸润性病变外,非浸润性的本型心肌病的发病机理研究,集中于嗜酸性细胞,在热带与温带地区所见的一些本型患者不少与嗜酸性细胞增多有关。早期为坏死期,心肌内多嗜酸细胞,一般在5周以内;达10个月时,心内膜增厚并有血栓形成,心肌内炎变减少,即血栓形成期;2年以后进入纤维化期,心内膜及心肌均可纤维化。 病理 在浸润性病变所致的限制型心肌病中,有淀粉样变性(间质中 心肌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积累)、类肉瘤(心肌内肉瘤样物质浸润)、血色病(心肌内含铁血黄素沉积)、糖原累积症(心肌内[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心脏结构图频发房性早搏,见于二尖瓣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冠心病,尤其是多源性的,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前奏,发生于 下列情况的室性早搏有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前奏,应高度重视,及时予以处理:①频发(>6次/分或30次/小时),持续呈联律的,连续发生2-3次早搏,呈多源性或短阵心动过速者;QRS波群畸形显著或时限>0.14秒者。②急性心肌梗塞72小时内出现的室性早搏。③洋地黄或锑剂中毒。④低血钾引起的室性早搏。⑤急性心肌炎。⑥奎尼丁晕厥、QT时间延长综合征。⑦体外循环术后24小时内。 [阅读全文:]
摘要: 脉管炎的成因 脉管炎的发病原因较复杂,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关注脉管炎 1、吸烟可导致血管痉挛,本病有吸烟病史者占80%—95%;2、寒冷、潮湿可引起血管舒张失调;3、性激素、前列腺素缺乏,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而使血栓形成;4、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致病;5、感染可致血管炎性增生;6、高血脂、高血粘;7、化学药品刺激;8、疾病因素如糖尿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升高,血管内易形成斑块,形成血栓;9、家族遗传。 脉管炎的病因具体主要有以下原因:(1)吸烟因素 (2)内分泌因素 (3)寒冷、潮[阅读全文:]
摘要: 临床表现 胸升主动脉动脉瘤 未侵及主动脉瓣瓣环的升主动脉动脉瘤,早期可不呈现临床症状。动脉瘤长大压迫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则颈部和上肢静脉怒张扩大。晚期病例动脉瘤向前胸壁长大侵蚀胸骨,则产生剧烈疼痛,甚或穿出胸壁,呈现搏动性肿块动脉瘤病变引致主动脉瓣瓣环扩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则临床上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格检查可查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产生的舒张期杂音,脉压增宽和水冲脉胸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升主动脉和左心室扩大。心电图检查常显示左心室肥厚和劳损。主动脉造影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 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 病因 染色体基因遗传递,发病的型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型的梗阻症状。遗传缺陷引起发病的机制有以下设想:1、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其证据为本病易伴发神经嵴组织疾病、甲亢或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血压,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2、胎儿期室间隔不成比例的增厚与心肌纤维排列不齐,[阅读全文:]
摘要: 诊断依据 1.劳力性心悸,气促。2.二尖瓣膜听诊区闻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或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膜听诊闻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3.X线表现肺血多,左、右心室均可增大。肺动脉段凸出。4.心电图示:左、右心室肥厚,ST段及T波异常。5.彩色多普勒超音心动图示:病变瓣膜的异常变化,呈狭窄关闭不全,血流状态异常。 诊断判定 联合瓣膜病变一.病史、症状:前述两种瓣膜病损的症状均可出现。 二.体检发现:前述两瓣膜病损的体征均可出现,但听诊时两个瓣膜的舒张期杂音的性质不同。 三.辅助检查:两个瓣哪一个[阅读全文:]
摘要: 病因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了解。根据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主要致病因素有: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过少,紧张脑力劳动,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中老年以上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凝血功能异常等。少数病例可能有家族性遗传因素。 病理改变 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解剖学: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血、氧的血管,它的解剖形态颇多变异。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分别开口于升主动脉的左、右冠状动脉瓣窦,有时[阅读全文:]
摘要: 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肤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又称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periarteritis 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性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但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和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病变的严重程度个体间差异很大。结节性多动脉炎还可以合并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流行病学 巨细胞病理图结节性多动脉炎不是一种常见病,但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清[阅读全文:]
摘要: 【概述】 直立性 低血压 是内环境稳定受损的常见临床表现,见于15%~20%的一般 老年人 。其患病率随年龄、患心血管病和基础血压的增高而增多。许多老年人其体位变化时血压有大范围的变化,并与其基础卧位收缩期血压的高低密切相关。即当基础卧位收缩期血压最高时,体位性的收缩期血压下降最大,直立性低血压立位时收缩期血压下降320mmHg(2.7kPa)。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昏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即使在无其他自律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证据者中也是如此。 【诊断】 老年人如申诉体位性头昏和轻度神志模糊,临床医[阅读全文:]
摘要: 临床表现 根据肺动脉起源部位的不同,永存动脉干有数种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按Collect和Edwards法分为四型。 I型动脉干部分分隔,肺动脉主干起源于动脉干的近端,居左侧与右侧的升主动脉处于同一平面接受两侧心室的血液此型常见,约占48% Ⅱ型 左、右肺动脉共同开口或相互靠近起源于动脉干中部的后壁,约占29%。 Ⅲ型 左、右肺动脉分别起源于动脉干的两侧,约占11%。 Ⅳ型肺动脉起源于胸段降主动脉或肺动脉缺失,肺动脉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约占12%。 VanPraag[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