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骨髓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最主要原因是死骨的残留。
解析:因死骨可积存细菌,抗生素不易渗入其内,影响病变愈合,导致炎症呈长期慢性病程。
-
儿童化脓性骨髓炎的脓肿不易进入关节腔的原因是干骺端的骺板起屏障作用。
-
慢性骨髓炎最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是皮肤有窦道并见死骨排出。
-
解析: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所以对细小死骨的检出优于X线。另外,CT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
1、软组织肿胀: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相比较肿胀较局限,经治疗可逐渐缩小或反复肿胀。
2、骨质破坏(死腔形成):为急性骨髓炎破坏残留区域,可见大小不等,边界可模糊可清晰的骨破坏区。
3、骨质增生硬化:为慢性骨髓炎修复过程中的必然反应,病灶周围新生骨组织,广泛骨膜增生改变,无骨结构,厚薄不均。
4、骨膜反应,骨包壳与死骨形成:骨膜反应与骨包壳都是由于骨破坏和骨坏死引起的骨膜新生骨。骨膜反应是存活的骨皮质外而形成的。而骨包壳则是在大块死骨干的周围被剥离的骨膜形成的。只要死骨存在,这种骨包壳越增生。死骨清除后,骨包壳经过改建和塑型,可代替坏死的骨干,最后形成正常的皮质骨。
X线主要表现为广泛的增生、硬化,骨膜新生骨显著,甚至形成骨包壳,大片骨坏死脓腔和瘘道形成。骨内膜增生致髓腔变窄甚至闭塞消失,致使骨密度明显增高。骨外膜增厚、增浓,其深层与骨皮质融合,表面形成层状,导致骨干增粗,轮廓不规整。较大的死骨易于发现,小的死骨可为明显的骨硬化所掩盖。
CT比X线更容易发现死骨。慢性期,软组织肿胀仍存,时轻时重,甚至形成局限性软组织脓肿,边缘比较清楚。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趋向愈合时,脓腔及死骨消失。骨质增生硬化逐渐吸收,骨小梁逐渐清晰,骨髓腔又重新出现,骨皮质外形亦渐趋变平,厚度亦趋正常,但骨的畸形可持续存在一个较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