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
概述
- 最早由Jacques Forestier和他的学生Jaume Rotes-Querol在1950年报道,为与强直性脊柱炎区别,命名为senile ankylosing vertebral hyperostosis,又称Forestier病。
- 随后被Resnick提出的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取代
- 临床并不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韧带、肌腱附着点部位的钙化和骨化为特征,最常累及脊柱。
流行病学
- 发病率随年龄、地域及诊断标准而异
- 一般认为20岁以后即可发病,但多在50岁以后诊断
- 文献报道50岁后发病率约为25%,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及肥胖程度而增加
- 有学者认为男性更常见,也有人认为男女比例无差别
病因、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
- 遗传因素:hla-B8、cOl6A1与部分DISH患者相关
- 血清学发现
- DKK-1(天然骨细胞增殖抑制剂)血清水平降低,但存在争议
- 相关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痛风、肥胖
临床诊断
- 影像诊断为主,多种标准并行
- Resnick标准广泛接受
- 至少连续4个椎体前外侧缘前纵韧带连续性骨化(3个连续骨桥形成);
- 受累节段椎间隙高度正常,无明显退变征象无椎小关节僵直,无骶髂关节侵蚀、融合或关节内骨质融合
- 椎体前外侧2个连续骨桥形成
- 排除受累节段退变及强直性脊柱炎(AS)
- 有作者认为是比Resnick标准更早期的诊断
- Utsinger’s classification(存在争议)
- 确诊:Resnick标准
- 疑诊:排除退变及AS前提下,1或0个脊椎骨桥+外周骨(如髌骨、跟骨、尺骨鹰嘴)明显骨赘及骨刺形成
临床表现
- 脊柱活动度下降
- 少数可表现背痛,但程度轻于骨关节炎颈椎受累可出现吞咽困难
- 椎体骨折、脊髓损伤
- 关节活动度下降
- 一般无疼痛
影像学表现
- 脊柱最常受累
- 胸椎最常见,其次为颈椎、腰椎
- 椎体前外侧连续性骨化,后纵韧带、黄韧带也可受累非边缘性韧带骨赘,即骨化不发生于间盘边缘,形成波浪样外观
- 随时间进展骨化厚度可从1-2mm增至20mm
- 椎间隙高度正常

非边缘型骨赘

边缘型骨赘



外周关节受累
- 多累及肩关节、肘关节及掌指关节
- 骨肥厚程度严重
- 骨化部位位于肌腱、韧带附着点,不进入关节内
- 关节外肌腱端病常见,好发于鹰嘴、跟骨及髌骨部位
- 骶髂关节周围韧带骨化、髂腰韧带骨化有较高特异性
鉴别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AS):青少年起病;HLA-B27阳性;骶髂关节骨质侵蚀、融合椎小关节僵直
骨关节炎(0A):
- 中老年多见;
- 好发部位不同:脊柱颈椎、腰椎最常受累;外周髋、膝关节最常受累
- 脊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外周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骨质增生
治疗
- 仅有疼痛时保守对症治疗
- 吞咽困难、骨折时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