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4   来源:未知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临床资料】

女性,4岁。右侧颈部包块。

颈部淋巴管瘤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A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B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C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D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E
【病例】颈部淋巴管瘤1例MR影像表现分析
F

【影像学检查】

A.B.MRI T1WI显示右侧上颈部大片混杂低信号,其内见蜂窝状更低信号,肌间隙显示不清,并见点、线状高信号。咽、喉、气管受压移位;C〜F.T2WI的横断面、冠状面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形态不规则,可见病变向上、下,向左、右延伸,有“见缝就钻”的特点,气管及周围软组织受压移位

【最后诊断】

颈部淋巴管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一种先天性良性囊状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而产生。90%以上在2岁以内发病,少数见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大致相仿。临床上最多见的是发生于颈部的囊状淋巴管瘤。

1.临床表现:包块质地柔软,生长较慢,易合并囊内感染、出血。

2.CT表现:

1)CT平扫病变呈囊性、液性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9.0〜44.0 Hu,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囊内出血,呈等、低混杂密度。

2)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部分强化,中央囊性区无强化。

3)病变合并有感染和出血时,CT值増高。肿块无明显界限,向周围浸润生长。

3.MRI表现:

1)若为囊性病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内合并出血,上层液体为 T1WI显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下层液体T1WI显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2)MRI在冠状面、矢状面可显示病灶向上下、左右浸润的范围,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儿为女性,4岁,右侧颈部包块。本病好发于婴幼儿,颈部无痛性囊性包块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

2.T1WI显示右侧颈部大片混杂低信号,其内见到多个类圆形囊性低信号。

3.T2WI病变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分隔,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气管及周围软组织受压移位。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腮裂囊肿进行鉴别,腮裂囊肿通常表现为单囊性病变,较少伴有出血。但很难对单发颈部淋巴管瘤与单发腮裂囊肿进行鉴别。

图说天下

医学图库
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病例讨论